推進污染源自動監控,不僅僅是為了方便地獲得相關數據,更重要的是快捷地對排污企業實施監管,有利于對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及時采取預防和應急措施,同時也可以降低環境執法成本,提高執法監察效能。
水質自動監控系統的建設和管理依托水質監測、自動控制、計算機、電子、通信等多個領域的技術,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。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數據收集子系統 (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、監測系統) 和信息綜合子系統 (數據傳輸和接口標準技術規范)。
數據收集子系統是污染治理設施的組成部分,包括在污染源現場安裝的污染物排放監控監測儀器 (COD、TOC、pH 等水污染物在線監測分析儀)、流量 (速) 計、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記錄儀(黑匣子) 和數據采集傳輸儀 (用于數據的存儲、加密,數據包轉發、接收以及報警、反控) 等自動監控儀器,簡稱現場機。
信息綜合子系統包括計算機信息終端設備、監控中心系統 (污染源自動監控中心信息管理軟件和數據庫等),簡稱上位機。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的開展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,現在已實現了 COD、氨氮等主要水質污染因子現場自動監測分析、無線傳輸、遠程控制和實時報警,為環保部門增強科學監管能力、提高環境執法效能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各級環保部門已建立了不同規模的監控中心 84 個。全國 113 個重點城市環保部門累計投入資金 5.1億元建設自動監控系統,每年投入4300 萬元用于運行管理,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已初具規模。
發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