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環評的技術人員到底需不需要技術?
其實考慮這個問題,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,做環評人的人員到底需不需要技術?目前環評的從業人員有兩類,一類是持有環境評價工程師資格證的從業人員,一類是無環境評價工程師資格證的從業人員。目前國家的環境評價工程師資格為國家級考試,且難度不低。自從全本公示之后,各種各樣的項目的全本都上網公示,一般的技術人員在接到項目后,處先想到的是網上下個模板,后直接往模板里填充相應的內容,方便又快捷,那環境評價技術人員到底需不需要技術呢?
一、現有的建設項目環境評價方法
環境評價的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,是一個認真負責的部門,是一個面面俱到好婆婆,拿它自己的介紹:建設項目環境評價,從水(地表水、地下水)、氣、聲、固體廢物、輻射等都有相應的技術導則,對于執行標準來說,各行各業都有相應的標準,對于污染治理來說,各行各業都有治理規范,具體的對于建設項目環境評價來講,可供環境評價技術人員發揮的空間就很小,因為要遵循導則、達標排放和采用治理規范推薦的方法,因而是給好了框框,環境評價技術人員往大框框里填東西,可以這樣看。
二、現有的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審批流程
當環境評價文件(環境評價報告表、環境評價報告書)編制完成后,由建設單位提交給縣、地(市)生態環境部門審批,縣、地(市)生態環境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評估,結合專家評估意見,建設單位再組織編制單位進行修改,修改完成后,再將全本上報審批平臺,進行公示,公示無異議后符合審批要求后,進行審批。
三、現有的環境評價文件編制現狀
隨著環境評價單位改革,環境評價單位成立的條件越來越單,現有的環境評價單位只需一名持證人員即可開業,隨著環境評價單位成立門檻的降低,越來越多的環評單位成立,越來越多的新人員進入這個行業,新的人員在從業過程中,公司承接項目越來越難,業主單位要求時間短,且沒有熟手帶,于是新手接到環境評價任務后,首先想到的是上網找本模板后快速的進行填寫,對于不需改動的部分,甚至都沒有細看,報告編制完后,基本上也沒有人審核,后匆忙提交建設單位報審,由主管部門組織評估后修改再報批。這樣的循環重復。項目做得是越來越多,也越來越重復,報告越來越雷同。沒有一點的進步。
環境評價經過這些年,各行各業的報告都比較成熟了,環評的很多技術感覺都成了套路,政策法規、導則標準的完善下,配合全本公示等信息公開,環評的技術問題可討論的空間越來越小了。網絡搜索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,少部分解決不了的也都是疑難雜癥。
四、環境評價技術人員需不需要技術
早期前幾年我寫環境評價報告時候基本都是首先建立一個空白文檔,一頁一頁的寫,對于老手來說,找個模板能加快速度,但對于新手來說,一個勁的用模板套,搞不好,作幾年環境評價還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。
抄報告是抄不出水平來的。一味的套模板,長期以往會產生依賴性的,對于剛起步的環評技術人員來講一定要慎重,一旦沒有了模板,就會產生依賴性,不會再去思考,自己也不會去把握項目和報告質量了,每次總有新的問題出現,最后就會發現都不會修改報告了,最后的工作會越來越沒有興趣。時間久了,有一點做不動的感覺,不知道是不是抄模板太多造成。
對于模板要一會為二的看,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,要明白為什么,很多人不去問為什么,拿來就抄。抓不住本質,這樣下去沒用。對整個環境評價行業發展來說不見得是好事。
作為新人,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,還是對著導則、標準和規范來寫環境評價報告要好一些吧,不管什么工作都要有自己的體系,一味套模板,環評工作也會喪失它的價值。